来源:碳索 时间:2022-07-06 10:41 浏览量:
茂密的树林覆盖着山峦,一群群鸟儿在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飞翔……春回大地,宁化县处处青山葱郁,焕发着勃勃生机。
昔日,宁化县饱受水土流失之苦,是全省最严重的水土流失县之一。据1995年全省卫星遥感普查,宁化县水土流失面积455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的19.15%。秃岭荒山中,一下雨,雨水就裹挟紫色土卷入河里。当地百姓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此山一无毛、二无皮、三无肉,只剩下光骨头(母岩)。
紫色土流失面积大而集中,流失强度大,治理任务艰巨。多年来,宁化县广大干部群众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学习借鉴“长汀经验”,围绕打好水土流失治理攻坚战、誓把荒坡变绿洲的目标,创新机制,精准治理,着力打造高标准的水土保持示范样板。
20多年来,全县累计完成投资6.5亿元,其中上级补助4.1亿元、地方配套2.4亿元,累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0.87万亩,先后获得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首批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是“十三五”期间粤闽赣五市十四县水土流失面积减少最多的县。
这些“国字号”招牌的背后,凝聚着宁化干群的艰辛付出与努力。
宁化曾是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在财力薄弱的情况下,如何破解治理难题?多年来,宁化县创新举措,探索建立了“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公司运作、大户承包,土地流转、农户入股,单位包干、社会参与,全面封禁、分类治理,长效管护、惠及民生”48字治理机制。
除了政府“真金白银”的投入,宁化县调动民间资本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的积极性,多年来引导民间资本1.9亿元共同参与项目建设。
宁化县厚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杜秋生对参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深有体会。2014年,他承包1万多亩荒山开发种植油茶。这些年,县水土保持中心帮助厚德公司立项国家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试点项目,获得500多万元的资金补助和技术指导,帮助改造坡耕地近4000亩、建设机耕路近16公里、因地制宜配套建设截排水沟和蓄水池。通过治理,荒山变成了茂盛的油茶林,公司去年亩产茶油40公斤以上,年产值2400万元。
水土流失治理,关键在于构建科学有效的防治体系。宁化县完善治理规划,创新治理举措,探索出“鱼鳞坑+山边沟”“竹节沟+水保林”等五种模式,在各个地块上科学配置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工程措施及农业技术措施,形成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
宁化县水保中心主任张运富介绍,除了工程措施治理水土流失,管住“柴刀”也很重要。县里实行燃料补助制度,积极引导群众以电、煤、沼气、液化气等燃料代替柴草,累计发放非柴燃料补贴政策资金3942.5万元,对全县的水土流失区实行全面封禁治理。
据统计,宁化县水土流失面积从1995年的455.34平方公里减少到2020年的221.63平方公里,减少了233.71平方公里。治理成功的地块,植被覆盖度大幅提高;山地涵蓄水源、截留降水能力明显增强,气候得到调节改善,生态环境逐渐向良性发展。
山绿水清,生态环境好了,产业更加兴旺,农民的腰包更鼓了。
宁化县在水土流失治理区,把推广油茶、茶叶、果业、食用菌、林产业等特色产业与治理水土流失项目相结合,不但治理水土流失,同时促进产业发展。目前,宁化县种植油茶20万亩,每年给林农带来直接效益达8000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由1995年的1919元增加到2020年的16783元,增长8.7倍。
水土保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守好绿水青山,才能换来金山银山。经过宁化干群20多年来的艰辛付出与努力,一幅“山清水秀、生态宜居”的大美画卷正在宁化大地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