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碳索 时间:2022-08-01 14:44 浏览量:
1. 湿成土的主要成土过程有哪些?这些成土过程在其各个土类组合和表现程度上有何不同P197
(1) 成土过程
① 有机质累积过程:湿成土分布区水分充足,一般植物生长都很茂盛,每年都为土壤提供了大量的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质在潮湿的水分状况下,分解作用微弱,分解速度缓慢 。
② 潜育化过程:由于土层长期被水浸润,空气缺乏,处于缺氧状态,由嫌气微生物进行分解有机质的同时,高价铁、锰被还原为低价铁、锰。一方面,由于铁、锰还原的脱色作用,使上层颜色变为蓝灰色或青灰色,这个过程称为潜育化作用,这个还原层次称为潜育层或青泥层。另一方面,低价铁、锰流动性强,极易流失,即发生所谓“潜水离铁作用”,使潜育层粘粒部分的硅铝率和硅铁率都较高。
③ 氧化—还原过程(潴育化过程):土壤形成中的氧化-还原过程。潴育化过程和 潜育化过程共同之点是:它们都是渍水影响下发生的。但潴育化的渍水经常处于移动状况下,即水分直渗及上下升降和侧向流动,同时有一定的干湿交替过程,从而使土壤的铁、锰物处于还原和氧化的交替过程,因此,在渍水中铁、锰被还原迁移;土体内水位下降时,铁、锰又被氧化而产生淀积,在这种干湿交替下,土体中形成锈纹、锈点、黑色铁锰斑或结核、红色胶膜或“鳝血斑”等新生体层次,称为潴育层。
2. 湿成土各土类的理化性质有哪些异同点?试加以比较。
(1) 同:
① 湿成土的质地粘重,多为重壤土至轻粘土。
② 有较厚的有机质层,有机质含量丰富,湿成土剖面构型虽然不同地带的湿成土有机质含量有高低之别,但大多比同一地带的其他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③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普遍较高,盐基饱和度大。土壤反应大都呈中性至微酸性反应。
(2) 异:
① 沼泽土:
② 草甸土:
③ 潮土:
④ 黑土:
3. 试述合理利用与改良湿成土的途径。
(1) 开发利用湿成土应采取措施治理涝、盐、碱、旱及提高肥力。我国的湿成土有不少已经开垦利用,成为重要的产粮基地。经过人工耕作熟化,有的湿成土已发展成为水稻土等。但湿成土的开发利用潜力还很大,应采取合理措施加以综合利用。
(2) 利用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4. 气候、地形、母质、水文地质条件和生物因素对土壤盐渍化有什么影响?
(1) 气候除海滨地区以外,盐渍土分布区的气候多为干旱或半干旱气候,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年降水量不足以淋洗掉土壤表层累积的盐分。
(2) 地形:盐渍土所处地形多为低平地、内陆盆地、局部洼地以及沿海低地,这是由于盐分随地面、地下径流而由高处向低处汇集,使洼地成为水盐汇集中心。
(3) 水文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也是影响土壤盐渍化的重要因素。地下水埋深越浅和矿化度越高,土壤积盐越强。
(4) 母质:不含盐母质上,须具备一定的气候、地形和水文地质条件才能发育盐土;含盐母质(如含盐沉积岩的风化物和滨海地区含盐的沉积物),可不具备以上条件。
(5) 生物:常见的盐土植物有海莲子、砂藜、碱蓬、猪毛菜、白滨藜等,常见的碱土植物有茴蒿、剪刀股及碱蓬等。生物积盐。
5. 什么是盐土和碱土?
(1) 盐土:盐土是指土壤中可溶盐含量达到对作物生长有显著危害的程度的土类。
(2) 碱土:碱土指含有危害植物生长和改变土壤性质的多量交换性钠,又称钠质土。
6. 什么叫盐化过程?什么叫碱化过程?
(1) 盐化过程:土体中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土壤表层积聚的过程。
(2) 碱化过程:土壤胶体上吸持较多交换性钠,使土壤呈碱性反应,并引起土壤物理性质恶化的过程。
(3) 盐化与碱化伴随进行。先发生盐化过程,产生交换性钠,从而产生碱化,即碱化和盐化是相互交替进行的。
7. 盐成土(盐土、碱土)的形成原因及其改良方法。
(1) 成因:盐成土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的低平洼地、滨海平原以及红树林区。盐成土是在气候、水文、地形地貌、母质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盐类直接参与成土过程而形成的。盐随水来、水随汽散、汽散盐存。
(2) 改良:
① 改良盐土的根本目的在于将根系层的盐分减少到一定限度。由于盐土区往往是旱、涝、盐相伴发生,必须抗旱、治涝、洗盐相结合,因地制宜采取综合措施,可通过平整土地(以消除盐斑)、排水、灌溉、种稻、种植绿肥和耕作施肥等措施来改良。
② 改良碱土的根本目的在于以交换性钙取代交换性钠。
8. 高寒土的概念?包括哪些土类?
(1) 概念:高寒土是指高山和亚高山草甸和草原植被下形成的、具有寒性土壤温度状况和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1的暗色表层的土壤。
(2) 包括的土类有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亚高山草原土。
9. 高寒土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土条件有何关系?
(1) 分布规律:高寒土分布在高山垂直带上部森林郁闭线以上或无林的高山、高原地区。
(2) 成土条件:
① 气候:高寒土分布区的气候特点是: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热量低,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冷暖干湿季节变化分明,高温同雨季一致;干冷季节长(10月至翌年5月),暖湿季短(6月至9月),风大,雷暴和冰雹多,积雪薄,保持时间短,土壤冻结期长。
② 植被:受气候条件限制,高寒土的植被为耐低温和耐干旱的高寒草甸或湿润杂草高山草甸和高寒灌丛植被,由于海拔高度及其气候差异,高寒土各类型土壤植被也有差异。
③ 地形:高寒土主要分布于高原面和高山带 。
④ 母质:高寒土的成土母质主要是由花岗岩、片麻岩、砂岩、板岩、千枚岩、灰岩等组成的残积物、坡积物、冰碛物、洪积物、冰水沉积物。
10. 高寒土的成土过程有哪些特点?为什么有这些特点?
(1) 缓慢的生物物质循环:有机质来源少,分解慢。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是: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原土>高山草原土。
(2) 矿物化学分解程度低、淋溶作用弱:
(3) 融冻形态的形成:
(4) 构造运动对高寒土形成亦有一定的影响。
11. 初育土的形成过程有什么特点?试阐明它与成土背景的关系。
(1) 概念:初育土是指发育程度微弱,母质特征明显,发生层分异不显著或只有轻度发育的幼年性土壤。初育土包括的土类有:石质土、粗骨土、黄绵土、风沙土、紫色土、石灰土、磷质石灰土、火山灰土等
(2) 成土背景:初育土分布范围广,成土环境多种多样,没有一致的代表性成土背景。
① 母质:特殊母质或母岩是初育土形成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一定的生物气候条件下,某些母质或母岩的性质对土壤形成起很大延缓作用,如风沙土、紫色土、石灰土、磷质石灰土、火山灰土。
② 地形:坡度陡峻及高低起伏的地形易于造成土壤侵蚀,不利于土壤的发育而成为初育土。
③ 气候:初育土分布广泛,各地的气候条件相差很大。干旱多风的气候有利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风沙土。高温多雨,降水变率大的气候有利于初育土发育。石灰岩、紫色砂岩地区,降水丰沛,为土壤侵蚀提供了水动力条件。黄绵土分布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易发生土壤侵蚀。粗骨土的形成也与降雨量和降水强度大有密切关系。
④ 植被:初育土上植被大多较为稀疏,尤其是森林植被的覆盖度更低,有的地方甚至为不毛之地。
⑤ 时间:成土时间短暂也是形成初育土的一个重要因素。成土时间短暂使得土壤未能得到充分发育,形成完整的土壤剖面。在最年轻的沉积物或新鲜露头上发育的土壤多为初育土。
⑥ 人为因素: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有可能造成土壤退化,使原来发育较好的土壤演变为初育土,如超畜过牧,毁林开荒、顺坡种植等掠夺式经营,都会使土壤受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初育土。
(3) 形成过程
① 幼年性特点:初育土各土类的形成中都存在着一个或多个阻碍土壤向成熟方向发育的因素,使土壤长期处于相对幼年阶段。
② 具有地带性的烙印:初育土的进一步发育仍然有可能形成地带性土壤,例如,在四川省紫色土分布区,可以见到由紫色岩发育的黄壤;在贵州省黄壤分布区,可以见到由石灰岩形成的黄壤,等等。
12. 初育土利用上存在哪些障碍性因素,对其利用改良应采取什么针对性措施?
(1) 障碍性因素:初育土的成土作用微弱,土壤在很大程度上继承着母质的特性。初育土一般土层浅薄,土壤的颗粒组成以粗颗粒为主,粘粒含量较少,矿物风化程度低,土体中含有较多的原生矿物。土 壤有机质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一般都很低,养分含量少,肥力条件差,如石质土、粗骨土、黄绵土、风沙土等都是十分贫瘠的土壤。但有些初育土,如紫色土、磷质石灰土、火山灰土等,因受母质和植被的影响,某些养分含量较丰富。
(2) 利用改良:初育土分布于各个气候带,发育在多种母质、多种地形部位上,因此各种初育土的利用方向和改良途径也有较大的差异。利用和改良初育土应以水土保持为主,采取山、水、林综合治理。
13. 人工土和自然土壤之间有什么关系?
关系:人工土纲是指自然土壤经人类活动的影响改变了原来土壤的成土过程而获得新特性的土壤。
14. 水稻土的形成有哪些特点?
水耕熟化过程:
(1) 有机质的变化:与原有土壤(不包括沼泽土)相比,水稻土的有机质含量增加。
(2) 盐基淋溶和复盐基作用:
(3) 铁和锰的淋溶和淀积:
(4) 机械淋溶作用:
15. 结合所学的气候学、植物地理学理论和知识,试分析全球气候、植被与土壤类型的相关性。
16. 以淋溶土(棕壤)与钙积土(黑钙土)为例,试比较森林土纲系列和草原土纲系列的特点。
17. 在进行森林土壤、草原和荒漠土壤分析时,需要抓住的主要过程分别是什么,试举例说明之。
18. 试阐明土壤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1) 经度地带性:土壤颁布的经度地带性,是因海陆分布的势态,以及由此产生的大气环流造成的不同的地理位置所受海洋影响的程度不同,使水分条件和生物等因素从沿至内陆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等于经线的带状变化的特性。一般是从沿海到内陆依次出现湿润森林土类、半湿润的森林草原土类、半干旱的草原土类和干旱的荒漠土类,并在中纬地区表现最典型。
(2) 纬度地带性:土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是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化,导致地带性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纬线的带状变化的特征。呈纬度地带性分布的土壤带,并非严格地完全按东西方向延伸,因受其他分异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使有些土壤带出现间断、尖灭、偏斜等情况。世界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的主要形式有环绕地球延续于各大陆的世界性土壤地带和未能横贯整个大陆,而只呈带段性展布的区域性土壤地带。世界性土壤地带,在高纬和低纬度地区表现明显,如寒带的冰沼土、寒温带的灰化土和热带的砖红壤,不仅断断续续横跨整个大陆,而且大致与纬线平行,土带的分界线也基本上与纬度气候带相吻合。
(3) 垂直地带性:指随山体海拔高度的升高,热量递减,降水则在一定高度内递增并在超出该高程后降低,引起植被等成土因素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类型相应地出现垂直做分带和有规律的更替的特性。
以上是小编对于土壤地理重点知识的全部介绍,想要了解更多相关知识,欢迎访问江苏碳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