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常见问题

水态保持的特点是什么?

来源:碳索 时间:2022-08-02 14:07 浏览量:

  在实践中,水土保持具有以下特点:

1、综合性

  水土流失的产生发展规律、分布类型的复杂多样和水土保持的目的,决定了水土保持的综合性。综合性使水土保持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优势。即以大流域为骨架,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形成综合防护体系,发挥综合措施的群体效应,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实践证明,综合治理是防治水土流失最成功的技术路线,任何单一措施,都难以奏效。尤其是黄土高原地区,有一半以上的泥沙来源于沟道侵蚀,如果不采取沟坡兼治、综合治理,不但不能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恐怕黄河泥沙问题也难以根本解决。

  

2、社会性

  人类生存、发展必须依赖水土资源。水土保持的核心是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这就决定了水土保持必须贯穿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各个层面。水土资源的社会性,决定了水土保持的社会性,防治水土流失不可能脱离社会经济发展而孤立存在。特别是在解决水土流失异地危害、人类活动与水土流失关系等问题上,既要充分考虑区域之间、经济活动之间的关联性,统筹兼顾,又要约束各种经济活动服从水土保持规范,更要充分依靠社会力量共同维护和建设。社会办水土保持,也是完成新时期水土保持建设任务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构成了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社会约束,即水土保持必须不断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3、公益性

  水土保持以生态和社会效益为主,而生态和社会效益是广域的,不可能被哪个部门或者个人单独享用。上游开展水土保持治理,减少河道泥沙淤积,减轻洪水灾害,下游地区极大受益;维系和改善良好生态环境,促进宏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全社会所共享;水土保持业务主管部门在治理水土流失、开发水土资源过程中不形成任何自我的资产和利益,而是完全为当地群众和宏观经济发展服务。水土保持的公益性,加之目前对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计量困难,客观上造成了防治水土流失资金筹措和地区之间利益分配的难度。因此,水土流失防治必须保证一定的资金投入。

  

4、基础性

  水土资源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要素,水土保持是保护水土资源,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维系良好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它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而且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基础平台。

  

5、长期性

  水土流失防治的艰巨性以及水土流失的反复性决定了水土保持工作的长期性。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之一,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水土流失成为头号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分布范围广、面积大;侵蚀形式多样,水蚀、风蚀、冻融侵蚀、重力侵蚀并存,治理难度大;人口压力大,对生态系统造成不稳定,治理具有反复性;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要求达到的治理程度、标准也进一步提高。因此,要充分估计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分阶段制定出实事求是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

  

  以上是小编对于水土保持特点的全部介绍,想要了解更多水治理知识,欢迎访问江苏碳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