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以高质量法治建设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来源:碳索 时间:2022-08-02 15:34 浏览量: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2022年,如何持续强化依法治污,以高质量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中国环境报记者日前专访了生态环境部法规与标准司司长别涛。

  积极开展环境法典编纂的研究论证,加强制度之间的衔接协调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依法治污”“严惩重罚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等重要指示精神,全力推动构建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8年,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核安全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长江保护法等14部法律,以及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等16部行政法规,完成制定或者重大修改。出台《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等多部党内法规和改革文件,建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等一系列重大制度。”别涛介绍,2022年,生态环境部将继续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持续推进完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更为全面、更为有力的法治保障。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填补立法空白。推动黄河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生态环境监测条例、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等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制修订,加强气候变化应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立法研究论证,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体系。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尽快出台。

  二是配合立法机关积极开展环境法典编纂研究论证。全国人大常委会2021年立法工作计划已明确提出,要研究启动环境法典编纂工作。环境法典编纂,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有助于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顶层设计。生态环境部将配合立法机关积极开展环境法典编纂的研究论证,加强制度之间的衔接协调,减少相互之间的交叉重叠,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推动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是完善严惩重罚制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严惩重罚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积极推动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协同适用,构建以行政责任为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配合适用的法律责任体系,不断完善企业事业单位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进一步创新法律责任承担方式,有序扩大“双罚制”、按日计罚、信用惩戒等惩处机制的适用范围,积极探索生态修复、连带赔偿等新型法律责任承担机制。

  全面启动“十四五”生态环境标准与基准规划建设,完善“三个治污”生态环境标准和基准体系

  “生态环境标准作为生态环境法律规范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是落实‘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抓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靶向标尺和执法准绳,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别涛介绍,为推进“三个治污”,今年,在健全生态环境标准和基准体系方面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部署。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谋划“十四五”生态环境标准工作。组织编制生态环境标准“十四五”发展规划,规划将明确提出“十四五”生态环境标准总体目标、具体指标和重点任务等,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完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

  二是补齐体系短板,持续完善生态环境标准体系。构建应对气候变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农业农村污染防治等领域标准体系,加强土壤、地下水、化学物质等领域标准体系建设,完善水、大气、声与振动、固废、核与辐射、监测等领域标准体系,全面、科学、系统提升与完善我国生态环境标准体系。

  三是围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填平、补齐、优化生态环境标准。针对监管薄弱领域,抓紧填平补齐生态保护修复监管等方面标准;对不适应当前形势,存在不科学不合理问题的标准适时修订优化;围绕排污许可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重大改革,制修订相关标准及技术规范。

  四是提升标准实施效能,加强重点标准实施评估。编制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评估技术导则,开展重要标准实施评估工作,推进石油炼制、石油化学、合成树脂、煤炭等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评估,为后续制修订相关标准提供坚实基础。

  “生态环境基准是制修订生态环境标准,进行生态环境风险管理的科学依据。基准体系建设是一项打基础、管长远的系统工程,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全社会的支持。”别涛透露,2021年,生态环境部委托生态环境基准专家委员会,提出了“十四五”生态环境基准规划(征求意见稿草案)。征求意见稿草案从夯实基础、整体推进考虑,设置了健全水生态环境基准体系、研究土壤生态环境基准体系、研究大气环境基准体系、加强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加强交流合作与科普宣传等5项重点任务。同时,将继续组织制定一批水生态环境基准,建设生态环境基准数据库。

 

  持续深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改革,推动改革法治化、常态化、规范化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改革试点和试行5年多以来,各地各部门初步构建起了责任明确、途径畅通、技术规范、保障有力、赔偿到位、修复有效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在推动和地方立法、规范诉讼规则、完善技术和资金保障机制、开展损害赔偿的案例实践、推动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全面完成了改革的阶段性目标任务。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国办理赔偿案件约1.13万件,涉及赔偿金额超过117亿元。

 

  如何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

  别涛介绍,今年将适时召开全国范围的改革推进会,加强对各地改革实践的指导,提升各地对改革重要性的认识,指导解决改革过程中发现的实际问题,推动各地加大实践力度。

 “继续跟踪督办青海木里矿区非法采矿破坏生态环境等重大案件,定期调度进展,并适时开展专题调研和现场督导,推动案件办理取得实效。持续开展案件线索筛查工作,整理汇总生态环境损害线索,形成清单,印发各地核查办理,并推动各地线索筛查工作常态化。”别涛表示,今年将继续启动典型案例评选活动。通过形成典型案例“品牌效应”,展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的工作成效,扩大典型案例“示范效应”,推广各地行之有效、可供借鉴推广的经验做法。

  同时,加快健全鉴定评估技术方法体系,强化技术保障。“加强技术基础研发,重点攻克基线确定、因果关系分析、损害量化等关键技术难点;加快研究基线确定、恢复效果评估、替代修复等关键环节鉴定评估技术方法;建设鉴定评估重点实验室。推进各地培育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机构,加强地方鉴定评估技术力量;探索信用评价体系,规范鉴定评估机构和专家管理。加强对各地改革工作人员、有关技术专家和鉴定评估机构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工作能力。”别涛强调。

  此外,将继续着力推动相关制度建设,保障改革常态化运行。研究起草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规范性文件,强化对地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实践工作的督导推进,提升案件办理程序的规范性和统一性。指导各地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推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纳入地方立法。积极组织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立法研究,推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纳入相关法律的制修订。

 

  专家视点 | 着力构建“造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治理体系

  近年来,我国水利工作成就斐然,特别是构建了比较完备的防洪抗旱保障体系和农田水利网络体系宏伟工程,举世公认。前不久,云贵川三省共同立法保护赤水河,于7月1日起同步实施,这是我国首部跨省域行政区的流域共同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颁布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标志着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步入一个新阶段。

  对照新时期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战略要求,目前还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全流域产业战略布局尚缺乏统筹协调机制;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整体推进“五位一体”和生态补偿制度等生态文明“四梁八柱”亟待建构与完善;水利综合协调功能远未得到有效发挥。这些问题需要尽快克服与有效破解。

  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在水利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治水用水思想深刻领会与贯彻落实还不够到位。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第20期《求是》杂志发表的重要文章《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可见,“造福流域”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

  二是局限于维护水安全、保护水资源、修复水生态、美化水景观、繁荣水文化、发展水产业,“就水谈水”成为常态,而对于水利必须要“造福流域”的战略目标及其体制创新,则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与关注。

  三是多规合一发展区域生态经济与水利部事权设置的相矛盾。水是生态之基,生命之源,生产之要,康美之魂。水利事关安全、经济命脉、民生福祉,对推进生态文明和构建新发展格局都具有功能服务和支撑作用。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服务流域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的原则,要从“造福流域”全局高度准确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要求,找准定位、创新发展、服务大局、为民造福。努力拓展新思维、奋发新作为、实现新突破、开创新局面。

 

  习近平明确指出要“抓紧开展顶层设计,加强重大问题研究,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实现“空间均衡”需要强化生态经济系统治理保障力度;贯彻“造福流域”理念需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造福流域”特别需要从层面开展试点示范大力推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与推进生态文明,水利必须进一步发挥好战略支撑作用。为此,我们研究提出对策建议如下:

  一是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协同“三大战略”,推进“五位一体”。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强化协同推进实施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和乡村振兴三大战略的十分迫切;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美丽不经济、美丽不生态、美丽不健康”情况等需要尽快有效破解。要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造福流域”,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建立健全水权交易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按照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要求,在水利风景区和“河湖长制”基础上,浙江要敢为人先、首创性地探索实践“康美河湖,造福流域”,从示范基地和示范流域两个层面深度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深度推进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奋力打造流域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重要窗口”。

  二是深入贯彻“系统治理”,强化“四定”功能,推进“空间均衡”。要深刻理解“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注重水利的“治水用水”系统治理效率效能的全面提升,创造性地强化“四定”功能,即“以水定向、以水定产、以水定盘、以水定城”。在区域生产力布局规划方面,必须贯彻系统治理新思维,强调实现“空间均衡”造福流域。“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为了强化供给端和需求端系统治理,促进畅通经济双循环,更好发挥水利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作用,我们在强调实施跨流域调水的同时,更要考虑从宏观将耗水产业与水资源丰度的“空间均衡”匹配布局。我国水利工作要充分吸取(火力发电)能源产业布局不当而导致不利于消除“雾霾”的深刻教训。要通过制度机制建设确保那些严重耗水产业不得布局在缺水地区,着力破解水资源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供需矛盾。

  三是切实抓好“两手发力”,打造“康美河湖公园”,推进“造福流域”。各级政府把提供高质量的水利公共服务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大限度地满足全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要实现全流域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水利基础设施提供的供水、灌溉、防灾、水生态环境等农田水利网络体系和城市水利网络体系等公共产品和服务,必须进一步提高水利公共服务体系的功能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必须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优势,创造条件有效吸纳社会资本参与,不断加强和完善政府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切实抓好“两手发力”大力推进“康美河湖、造福流域”。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康美河湖公园、杭州市建德三江口康美河湖公园等试点工作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值得认真提炼总结与推广应用。

  四是强化“四域统筹”,打造“钱塘江”示范,建设“浙江样本”。要强化“四域统筹”,着力构建政域、流域、跨域、全域的“空间均衡”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勇于探索“大部制”事权改革、创建流域与区域一体化管理机制、多元化协作机制和全域一体化治理机制,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造福流域”新理念贯穿到国土空间全域生态经济系统治理全过程,推动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浙江依托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大战略机遇,浙江要敢为人先,积极探索实践创造“康美河湖、幸福流域”的“浙江样本”,积极打造新时代水利高质量发展“重要窗口”。要发挥好钱塘江流域隶属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典型性与地理区位优势、杭州-黄山与衢州-黄山跨省合作机制和千岛湖安徽浙江跨省域生态补偿制度创新的基础优势,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和杭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率先实施钱塘江“康美河湖、造福流域”试点示范工程,创建康美河湖公园,助推健康中国与美丽中国。积极争取纳入生态文明制度机制建设重要试点和水利部“高质量流域治理”重大项目,积极拓展“水利发明研学示范基地”,积极打造“创新教育示范县”,加快推进建设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浙江样本”。

  结合“十四五”规划和2035愿景规划,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流域生态文明和生态经济系统治理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由防灾减灾水利向多规合一、多元协同的强功能水利转变;由“美丽河湖、健康河湖、幸福河湖”向“康美河湖、造福流域”的高品质水利转变;由“民生水利、生态水利、旅游水利”向支撑全流域生态文明与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效能水利转变,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重要窗口”建设,发出新时代“造福流域”最强音,谱写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的新篇章。